根据申办报告,国家游泳中心将用于冰壶比赛,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将用于冰球比赛,首都体育馆将用于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等。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体育场馆的更新改造也提上了日程。
水立方在经历了2008年的辉煌之后,迎来了新的使命和任务,需要变身冰立方。 在以往的冬奥会比赛中,按照世界冰壶联合会的要求,冰壶场馆场地结构的常规做法是浇筑混凝土地板,上面铺设冰面,以保证场地的稳定性和冰面品质。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丰厚的场馆遗产中,水立方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功能分区、靓丽的外观以及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深受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全国人民的喜爱。 出于对场馆的爱护,也是考虑到冬奥会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水立方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水冰转换的想法,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实现水上项目、冰上项目赛事两种功能并存和自由转换的目标。这是一个大胆、创新的想法,而这一想法的实施需要得到世界冰壶联合会的同意和支持,最终可否用于北京冬奥会,世界冰壶联合会是评判者。
为了把水立方改造为冰立方,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要求,水立方组建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场地温湿度环境、照明、能源综合利用、自然声清晰度以及游泳池和冰面转换五个领域进行了科学研究。
2017年初,科研团队在水立方进行了冰壶场地转换结构测试和冰面测试。
在水立方游泳池内,使用不同支撑体系、支撑面板,形成5种转换方案,取得了有价值的数据,世界冰壶联合会官员和制冰专家参加测试。
2017年3月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致函北京冬奥组委,表示仍倾向于选择在游泳池浇筑混凝土做法,但是愿意考虑北京提出的建议,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奥运会竞赛条件下进行全冰面结构测试的要求,具体包括所有赛道均铺设好并保持1个月,每天3场比赛等。
2019年11月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水立方启动制冰工作,世界壶联制冰专家全程参与制冰过程。
12月3-8日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如期举办,这是水立方迎来的首场冰壶赛事,看似普通的赛事,实际上承担着重要的测试任务。
北京冬奥组委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现场检查工作进展。
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冬奥会场馆进行的游泳池-冰面可转换结构的测试;在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上项目场馆中,水立方第一个完成奥运级别赛道铺设并举办正式比赛;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频道对比赛进行了5G+8K转播测试,这些记录无疑会被历史铭记并为水立方增添新的光彩。
参加冰面结构测试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比赛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现场观众对场馆环境和冰面给予高度评价。
很多运动员表示,虽然在支撑结构之上的冰面上滑行,但完全感觉不出来这是一块可移动冰壶场地。
世界壶联制冰专家表示:这是奥运会级别的赛道,支撑冰面的可转换结构很精准,第一次使用就非常完美。
现场观众惊喜地发现座席区域温度适宜,丝毫感觉不到寒意。
我们期待着水立方的华丽转身,期待着冰立方的完美呈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